微信视频号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

健康科普

【医院科普】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没听说过?其实离我们很近
时间:2024-06-01 阅读:2856 次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我国于2009年首先发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重症患者病死率高。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


Q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为何方“神圣”?


      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引起的,以发热、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意识障碍、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新发传染病,危重者可引起休克、呼吸衰竭、DIC以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Q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SFTSV主要经带毒长角血蜱等媒介生物叮咬传播,还可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造成感染。感染的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可能为牛、羊、猫、犬和啮齿类动物。患者也可作为传染源,在发病后7-10天内血液中可分离到病毒。



Q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流行区域?


      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在该类地区从事户外活动的人群有较高风险。目前资料显示97%患者为农民,中老年居多,年龄分布39-83岁,50岁以上占75%,56%为女性,无明显性别差异。



Q4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主要有哪些症状?


      潜伏期:可能为1-2周,在人-人传播病例中,潜伏期多在6-9天。


      初期(发热期):起病急,发热,体温38-40℃,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肌肉酸痛、腹泻,少数患者神志淡漠。患者体格检查常有单侧腹股沟或颈部、腋窝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较大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对诊断有价值。


      极期(多器官功能损伤期):可与发热期重叠,持续高热,可呈稽留热;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下颌、四肢等不自主抖动伴肌张力增高。重症患者可出现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可因循环衰竭、呼吸衰竭、出血等导致死亡。死亡病例多在此期,非死亡病例持续3-5天后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体温正常,症状逐渐缓解,2周左右可恢复,有并发症者病程可延长。


      以上三期可有重叠,轻型病例无极期表现


Q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该如何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工作、生活或旅游,或发病前2周内有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Q6怀疑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该怎么办?


      若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向医生说明自己的旅居史和可能感染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以尽快得到救治;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进一步扩散。诊治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Q7如何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管理传染源:杀灭蜱虫,对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进行消毒。有接触史且未防护者,医学观察14天。切断传播途径:进入草地、林区等注意防护。


Copyright © 福建省人民医院 官方网站 医院总机:0591-83258135 医院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817中路602号
闽ICP备09043133号   公网安备 35010302000129号  网站建设:一九网络